本身
《恶意》其实反应了一个社会现象,目前社会上的各种自媒体,为了流量,断章取义,去报道不完全、不真实的事件,博得用户眼球,他们并不在乎事件的真相,流量是唯一的东西
《恶意》这部电影其实是有现实原型的:
2023年5月,武汉汉阳区弘桥小学一名学生谭某在校内遭老师驾车碾压身亡。6月2日,其母杨女士在小区坠楼。令人痛心的是,杨女士在丧子后,仅仅因为穿着职业装、妆容得体,就被网友恶意揣测“想当网红”“三天换两双香奈儿鞋”。邻居透露,她生前曾发朋友圈“想陪孩子一起去”,网暴很可能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我们经常嘲讽“新时代新闻三要素”:
胡编乱造、断章取义、旧闻重发
现在的媒体和自媒体其实像是一面“放大镜”,不仅放大了事件本身,也放大了人心里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当人们在现实中有太多无力感、焦虑、不满的时候,他们往往找不到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而网络正好就成了那个“情绪垃圾桶”
现在在一些新闻的评论区,人们讨论的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更多的是一些情绪化的输出,比如“我早就知道是这样”、“私生活这样肯定不是啥好人”,开始打标签,找对立
这时候,真相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只是在找一个合适的目标,把自己心里积压的愤怒、委屈、压抑全都丢出去,久而久之,舆论环境就变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缺乏耐心和善意
现代性与大屠杀
哲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在《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大屠杀不是现代文明的反面,而正是它的产物
现代性带来了什么
现代性是工业化、官僚制、理性主义的集中体现,听起来都是“进步”的标签,但鲍曼提出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观点:
正是这种对秩序、效率、规则的迷信,才让像大屠杀这样的极端罪恶成为“可能”
在纳粹的系统性杀人机器中,每个环节都“理性、规范、精密”地运作。不是一群嗜血疯子,而是一套现代化体系——包括铁路调度、行政命令、科学分类、技术执行——将“人”分解成“问题”,再“有条不紊”地“解决”
道德的消失点在哪里
在《恶意》中,主角使用“机器”和“齿轮”做比,将每个人比做是一个齿轮的齿,而道德的消失点,恰恰在于我们开始接受“自己只是齿”这一设定之后
这就是“道德的消失点”:不是一夜之间变坏,而是在责任被分散后,道德判断也被分散了
在这些网络暴力案中,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凶手
- 自媒体剪辑者只是“优化内容”;
- 评论区的人只是“说了自己的看法”;
- 推动热搜的人只是“根据数据推荐”;
- 平台只是“提供技术”;
结果呢?
一个人崩溃了、坠楼了,所有人都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不就是现代性的冷酷本质吗?正如鲍曼所说:罪恶变成了程序的一部分,道德却无处安放
可怕的是,这种说法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合理”,甚至“合法”
我们能做什么
处在信息大爆发阶段的我们,可能能做的更多的事情,其实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反转,多一些善意,多一些耐心,多带点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地相信这些所谓“自媒体”,用网络来倾泻自己的情绪
我们最该学会的,不是“快速站队”,而是慢一点,等等看,在舆论刚起时,往往最远离真相;在情绪最汹涌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失控
给事实一个更完整的呈现机会
如今的信息越来越碎片化、标题化,“三分钟带你看完一场悲剧”的内容比比皆是,但人心不是三分钟能懂的
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声音?有没有更多角度?有没有可能“事情不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那样”?
媒体可以剪辑、引导,算法可以推荐内容,但判断是我们自己的自由
我们不一定要发声,但至少可以不盲从、不跟风、不助推网络暴力
当你在屏幕前准备敲下一条评论时,也许可以先问问自己:
“如果那个人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还会这样说吗?”
在高度机械化的社会,等一下,就是对抗冷漠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