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地域发展的差异

第一次在冬天晚上,没有游客的时候去到北海公园

想到史铁生里面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当时语文老师和我们讲了北海公园,只知道有北海公园这个地方,还以为和小区下面的公园是一个性质

当然也见到了故宫,或者别的什么别的地方

地域发展的不平等,在这里不只是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的差异,更是一种“文化获得感”的不平等。在小城市的孩子眼中,北海公园、故宫、颐和园这些名字只是教科书上的词汇、语文课上老师的一句讲解,是一种遥远而抽象的存在,没有亲身经历过,就难以真正理解这些地方承载的历史、情感和文化

而当我真正站在那里,看着夜色中的白塔,看着湖水上结着冰,忽然就明白了——原来有些人从小就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长大,他们的“常识”和“背景”天然地比别人多了一层。而这种差距,有时甚至比物质差距更难弥合

这种差距,是现实教育资源、城市发展战略、历史进程积累的结果,但它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有人从小就拥有对“文化”的亲密感,而有人却要在长大后用心用力地靠近、理解、习得

我们老师给我们带到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古建筑专门去看了看,给我们讲榫卯结构
虽然过去了许多年,还是记得当时的场景

我就是一个很典型从小地方,到北京来读书的学生,可能从小到大、我最大的课后娱乐就是写作业,打游戏,上课也基本上就是几本教科书,舍友很多都是北京土著,他们有着比我更丰富的课外生活,其中有个舍友甚至亲自和杨振宁先生见面过——这当然很令我羡慕

在大一刚来学校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RM实验室,和大家一起打校内赛,并且最终取得了第4名的成绩,拿了校一等奖

这让我觉得,我并不比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实践训练,在北京长大的同学能力差,我之前做不到并不代表我没有能力,只是当时我没有接触到,我觉得我们更需要一种摆脱掉环境束缚的心态:不自卑、不嫉妒、坦然承认差距、同时又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迎头赶上,甚至领先一步

我觉得,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其实就是眼界胆识的问题,它不靠数字统计,不用看经济账本,而深深刻在人的思维方式、认知地图、行为模式

大城市的孩子从小接触的信息比较多,他们知道成功的人是什么样子,见过什么是“选择”的权利,有更多体验的机会,长期的信息优势 + 宽容的环境,就慢慢锻造出一种天然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小城市的孩子更容易缺“眼界”,可能所能看到的最容易的出路就是“考一个好大学”,没人告诉他们“你也可以做科研”“你也可以去国外看看”“你也可以搞创意项目”,周围人都做着他们所认为“踏实”、“稳定”的工作,而且一旦失败,成本很高,家里可能没办法为其兜底,信息闭塞 + 环境保守 + 高风险成本,就慢慢塑造了一种“谨慎、保守、不敢试”的状态,从而更难成功

这本质上不是能力问题,是认知起点不同

“他们能做出更多选择,是因为他们知道有这些选择,而且相信自己能去争取。”

这才是最不公平的地方。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根本不知道还可以那样”

小地方的孩子不是不行,而是需要看见、被鼓励、被引导,我认识很多优秀的学长,在进入大学之后,获得一个很好的平台,成绩十分优异,不管是在为人处事,还是科研上,都非常优秀

“教育闭环”?

“教育闭环”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史铁生提出的,它的初衷是一种关于教育内化过程的深刻洞见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算说教育的完成。”

这是史铁生在讲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输入本身,而是多年后在生活的某个瞬间,它“击中”你了,你才终于明白它的意义

随着我年龄和游历的增长,有时候去外面,我的脑子时常会蹦出各种古诗文,会突然想起来李白说“举头望明月”的孤独,明白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无奈,明白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苍凉,这时候我会感觉,之前背的古诗文还是有点用的,我似乎能体会到当时古人的那种情感

这些并不是你考试的时候真正理解的,而是在你经历过一些路,看过一些风景之后,它们在你身体里静静地等着,然后某一天轻轻响起

这才是史铁生所说的“教育闭环”——一颗迟到的子弹,在你生命中正确的位置命中你

所以其实我觉得,在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价值,尤其在高中阶段,不仅“必要”,而且是“根本”

我觉得它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们当年常常觉得语文课枯燥、没用,觉得“读诗干嘛?写作干嘛?不如背公式做题实在”,但现在回头看才发现:

  • 理科教我们认识世界,语文教我们理解人和自己
  • 理科是工具和逻辑,语文是温度和底色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教育闭环”,其实我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其实和我说过类似的话,很多我们那时只觉得“必须背”的东西,其实是在为你的人生悄悄种下词汇、思维和情感的种子

这并不是某种考试技能,而是让你拥有一个深层次、更厚重的灵魂语言系统,虽然我相信很多不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高考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语文是极美的,即便在高中的时候一些应试的东西让我觉得痛苦,我也干了很多坏事来逃避,比如说默写打小抄、翻书之类的,却没想到多年后,这些原本要依赖“作弊”才能默写下来的句子仿佛长在脑子里一样

在我们还没足够阅历时,语文教育用诗词、散文、小说、议论文,把一些无法解释的人生状态、情感经验、价值判断偷偷教会了我们,只不过我们当时不懂——还来不及体会

等到有一天:

  • 你爱而不得时,会低声念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当年故地重游,老友不在时,看到旧物会想“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 你被误解、被否定时,想起鲁迅“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辛辣

这些句子是我当年抄下来的、是应付老师的、是背了又忘的,可它们最后却没有背叛我,它们留在了我的心里,在我不设防的时候陪我

我是那个在沉重应试压力里挣扎过、反抗过、偷懒过,但最后依然与语文相认的人,这种相认,是带着人性的,是深刻的

这便是语文的奇迹

此刻,我已经完成了我的“教育闭环”,语言不只是知识,而是生命经验的容器,是情感流动的形式,是人和世界之间,一种深深的共鸣,也许从此不再背《东阳马生序》、不再默写《桃花源记》,但说话的方式、思考的角度、看待人的眼光,已经被那一段段文字温柔塑形

我们以为是我们在背诵诗句,其实是诗句在记住我们,我想,这才是文字的不朽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最后修改:2025 年 07 月 03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