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经常迷茫
迷茫确实是常有的事情,但其实我觉得,迷茫未必是坏事,但这话有点毒鸡汤,因为选择比较多才会迷茫,因为它默认你有得选,但很多人的迷茫,其实是夹在选择之间动弹不得
比如说在大一的时候,我开始慢慢接触做开发,写 Python,写 Go,做云原生,玩各种服务器,但是我发现,我做的这些东西好像和生物也没啥太大关系,我已经“跑在了生物专业的主路之外”,但还没看到自己这条支路的终点是什么
我有时候甚至会担心,我自己会不会反悔,半路又跑去干开发的事情(这显然不太现实,人家科班出身的,我一个野路子
之前刷到一句毒鸡汤:
“迷茫是幸福的眩晕感”
虽然这话我有一部分是赞同的,但是我依然觉得这句话没啥太大的意义
因为它默认你有得选,但很多人的迷茫,其实是夹在选择之间动弹不得,但这句话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它没啥用
它其实忽略了下面这些:
- 精力有限:我不能每条路都试一遍
- 机会有限:一些路径要趁早(如科研打基础、转码时间窗)
- 情绪有限:长期处在“试错期”,会让人筋疲力尽、怀疑自己
- 时间有限:尤其大学四年,前期选错方向,后期转向很痛苦
虽然说确实有选择,但其实每一条路都不容易,而且卷的人也非常多,不想错过、也不想赌错,这才是真正的“迷茫”
我现在的迷茫,其实是来自于一种非常典型的“技能漂浮感”:
我会很多东西,但不知道它们能不能让我在“我的专业”里变得有价值
我会很多工具、语言、平台,但我不知道这些能不能最终落地成一个成果/职业/影响力
我经常借助一些第三方的平台,比如说知乎、小红书等等去了解生信这个行业的动态(我确实比较想做这方面的工作),但其实,这些第三方的二手资料并不是完全靠谱的,我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个行业,也许存在着幸存者效应
这些平台上的内容,有三类倾向很强:
- 吐槽型:“XX行业完了”“博士白读” → 过度悲观
- 成就炫耀型:“转码月薪50K” → 幸存者偏差
- 引流营销型:生信课程、考研中介、读博中介 → 有商业动机
他们的信息密度并不高,而且缺少真实的“系统性路径描述”
未来需要做什么
找个正儿八经的实验室
如果决定要走生信这条路,最好的办法还是大二找一个比较靠谱的导师,然后跟着他做实验,看看如何正儿八经跑通一个生信流程
但是我觉得我在工程上还是有点基础的,要主动表达的是:
“我能帮您解决具体问题,不是纯粹来学习的”,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科研助理类型
再加上刚中了 ospp 的项目,也许可以招摇撞骗(bushi
查到一篇兰州大学的期刊
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目前感觉,只会做湿实验容易寄;只会做干实验容易被他们搞算法的搞死
未来并不能仅仅是只会干实验或者只会湿实验,两者兼而为之才是最好的
对某些事情要想开
有时候感觉自己有些过于理性,但其实,边走边探的情况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多看多问
多试一试,多问一问,打破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