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生物化学,难度确实有,绝大多数是因为有较多死记硬背的东西,让我有点痛苦,不过依旧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东西

比如说刚开始接触做的蛋白质口袋预测,后来很惊奇地发现科研做的就是上课学的,也因为科研我对蛋白质口袋有了更多或者更形象的理解

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学的很开心,想起了一句话,“Keep question”,就其实生物化学,学蛋白质我有好多好多的问题,因为里面的很多东西不能自洽,刚开始说蛋白质从一级变为二级结构,又从二级结构变三级结构,我当时想的是,细胞内这么多多肽,为什么不会自我折叠在一起,内质网加工和高尔基加工有啥区别,酶是如何“自主地”去帮助这些多肽折叠

然后就尝试去问AI,然后又冒出新的问题,就一步一步迭代,这个过程很有趣,类似于你发现一个问题(激动)→解决一个问题(平静)→又发现新的问题(激动)

类似于这种过程,AI给出的答案很多是宽而泛泛而谈的,我也就理解了为啥现在AI还算比较牛逼了但还是要坐在教室听老师一页一页PPT去讲了

系统性的学习里从一个Over All的视角去看待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依赖于AI,恐怕只能是井底之蛙

我现在对要“做出一个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新的看法,我觉得如果要在某些方向、某个领域做出一些突破,也就是进入无人区,得先站在边缘,而我现在的状态就是还在当前已经被挖得比较透的框架里面走,现在这样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的

我现在开始慢慢回答几年前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学生物能给我带来什么”

也许确实创造不了任何经济价值,但是我做这些东西很快乐,我很累,每天7点多起,晚上12点多才睡,但却乐在其中,我甚至希望明天快点来到,我期待上课,我希望学到新的知识,我觉得这是高中和大学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是大二和大一不同的地方,大一你必须去应付更多的一些无聊的课,但是大二专业课变多了,也就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有理想、有能力、有想法的老师了,也就更能接触到心中的最初的“科研理想”了

说起来其实科研做得确实算得上非常顺利了,一方面是师姐给了我比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她们很少对于在具体的实现方法上指指点点,给了我极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没有像我知道的有些做湿实验的组,去让我做一些“Day by Day”的类似科研民工的重复性工作,我也有时间去广泛地搜索资料,去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但这样也有问题,就是我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时间,走更多的弯路,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自适应的过程,我能做的就是这次走歪了,下次不走歪了,这的确算得上是成长,我认为这对于本科生“科研立项”来说是难得的

未来能不能做出一些成就,比如说发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有时候确实会很“自私”地去想一想,但是想过之后也就是轻轻一笑,现在这个状态已经足够好了,我不敢再去奢望太多,我担心这种很纯粹的喜欢碰到KPI这种东西被破碎,但实际上这也是我必须要面临的,这很矛盾

“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这实在太难了

最后修改:2025 年 10 月 15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