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与选择的勇气

最近看了拿诺贝尔奖的 Hinton

他最初觉得数学太抽象,这是很多年轻人常有的感受,但其实,像 Hinton 这样对“意识和大脑本质”充满兴趣的人,在抽象的数学面前会觉得:这解答不了“我是谁”“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于是他尝试去学生理学,去看脑的结构,希望从具体中找答案。但他后来意识到:生理学虽然精密,却无法解释感知、意识、思维这些主观体验的来源

他主动离开学术体系,沉入一个具体、手工、与世界打交道的技能里,在木工中获得沉淀和安静

后来他想了想又去读研,他回到心理学,是想理解“认知是怎么产生的”,而那时候人工智能还在早期,他想要借助心理学构建一种“可以模拟思维过程”的理论

心理学给了他方向,但不够“量化”——于是他开始引入数学工具,比如神经网络和误差反向传播,这也正是他后来的诺奖工作基础

他认为人工智能能帮助他去解开心中的一些疑问,去回答人类大脑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其实看了他的采访,我更多的问题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其实很难有像他这样试错的机会,能一步一步慢慢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疑问,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为了饱腹,或多或少去整一些“自己明明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就拿本科毕业不读了去当木匠这件事来说,生活的压力、家庭的期待不会允许

我母亲很喜欢和我说这样的话,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的,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个家族奋斗的结果,而一个人的眼界或做出的选择,也都是和家庭息息相关的

我母亲说的那句话,其实也透露出一种深层的历史经验:中国乃至很多家庭,是在“从底层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存活下来的。父母辈经历过的动荡和匮乏,使他们倾向于用“稳妥、务实”的方式思考人生选择——不要冒险,不要走太偏的路,先把饭碗端稳再说

我依然记得在我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结束前的那个下午,我父亲对我说:“那你把首师大那个志愿给加上吧”,或许如果我但是没有听他的话,我或许现在正躺在湖师大生物系的学生宿舍里面睡觉

我时常对之前做过的事情感到后悔,对未来感到不确定——但又害怕太确定,我母亲其实问过我愿不愿意去报湖师大的免费师范生,我依然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生物老师,我拒绝了,我害怕太过于清晰的未来,这让我一眼看到头——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但如今再仔细想想,我并不后悔来到首师大的这个决定,我在物理系获得了较为完整的数学教育,我确实觉得光电信息这个专业不太适合我,我也难得地获取了转专业的机会,获得了新的人生体验

当然,我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肖、刘、魏、我的三位舍友、汤学长,之后又认识了吉吉,我们一见如故,聊得非常开心,他带我做开发,我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也获得了新的体会

我走的这条路,也许并不是很多人眼中的 Best Choice,但对于我来说,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成长的经历,都是在向我的“Hinton 时刻”靠近:

“并不是我们无法选择生活,而是我们太容易放弃选择的权利。” —— 《被讨厌的勇气》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但现在社会变化得太快了,19 年的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AI 的迅速发展给很多人带来了危机感,时不时在局部爆发的小型战争,在这种变化下,老经验不再适用,但我们又不能什么都不信,我们只能多经历、多尝试、多观察、多交流、相信直觉

这不是过去那种“别人试过我就照做”的经验主义,而是“我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之后所建立起的知识、判断和信念,相信直觉其实也是一种极高阶的经验沉淀:

直觉是无数次微小选择和观察后,在潜意识里自动形成的判断力。

所以继续试错吧,继续体验吧,继续沉淀吧,继续相信那个不断问自己“这是不是我真正想做的”的声音吧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事”,或者“正确”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存在,但我至少没有让别人来替我定义“什么是对的”,这便是我目前最珍贵的资产

高考后记

信息差是真实且残酷的

在我 23 年高考那年,我以湖南省专业组第一名的身份进入物理系光电信息专业学习,与我并列第一的一个男孩子去了教育技术,在来大学之前,他和他的家里人一直认为,教育技术是类似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但其实拂去甚远

信息差是真实且残酷的,一个决定未来几年,甚至一生方向的决定,往往是在信息最不对称的时候做出的

很多人不知道专业到底学什么,毕业后能干嘛,城市发展如何,政策怎么变。知道的人——家里有人脉、有资源、有经验;不知道的人——只能靠百度,靠论坛,靠道听途说

很多人不是“选错了”,而是“被迫选择”

Family

另外一个男孩子和我是老乡,我们是一个市的,他告诉我说,他所有的志愿报的都是北京,他父母是北漂,在北京发了点小财,但始终无法解决户口的问题,希望他能来北京读书,在北京就业,解决一家人的户口问题

在我看来,他去北京是为了完成一个“代际工程”,是为了全家落地,这是他这一代为家族所承担的责任,他不是一个人往前冲,而是一个家庭整体往上“押注”

一个人的选择,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是和家庭相关的

最后修改:2025 年 06 月 21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